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

Future city: walk above the ground


香港,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巿.土地資源少,道路狹窄,車多,人多.塞車,街道擁堵的情況經常發生.究竟如何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呢?

有一天,當我正在巴士上遇上塞車的情況,心情煩躁,恨不得可以上插上翅膀飛過那長長的車龍時,忽然間有一想法.

如果可以在公路上建一平台,車輛在下面行駛,行人在上面行走,分階而行,互不相干,豈不是很好?反正香港大廈與大廈之間很近,不如在距離地面一至兩層位置把它們連接起來,只供行人行走.這樣做對行人和車輛都有好處.

對於車輛而言,因為沒人行走,所以可以去掉很多班馬線或者可以省掉不少等行人過馬路的時間.另一方面,不必在馬路上設行人走道,車輛道路得以加寛,行車自然更順暢.

對於行人而言,行走時同樣方便,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安全,大可以放心橫行霸道,自由奔跑.當然雖說沒有車輛,但自行車仍可以行走,不過還是安全很多,而且大可以劃出一條自行車專用車道.另外,因為行走方便,加上香港本身就地方小,很多時候根本不必坐車.大可以踩上自行車直奔目的地.這樣需要坐車的人便少上很多,車輛減少,自然也可以緩解下面車道的塞車情況.

這方法好處很多,可究竟可行性有多高?

諸多問題如下:
1.     建立行人平台成本有多高?
2.     地下商鋪突然成了地庫,而原來的一樓反而成了人流旺的地方.
3.     大型車輛像雙層巴士可能無法行走,另外會影響消防車行走嗎?
...

其實要解決以上難題還是有很多的方法,而且我覺得開始時不必全面實行,大可以在一些特堵的街道上試行,成功的話再逐漸推行.平台的建構上也可以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地板,在某些地方也可以隔空,讓陽光和空氣一樣可以滲入下層.

總而言之,這方法可以有效解決道路堵塞和行人安全的兩大問題,另外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無法估量.在我看來,這方法總比發展地下城巿成本要低的多,也不必建那麽多天橋,地下通道等等.


 未來城巿交通構思

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

A Tool for Contact Lens Insertion & Removal

以前一直不想戴隱形眼鏡,是怕麻煩.打籃球時也不戴,後來近視太深,就只好去配一套.沒想到第一次配的過程比想像中痛苦很多.視光師在示範之後,要求必需自己不斷嘗試,直到成功戴上才算完成.阿媽沒生我大眼睛,戴的過程不是很順,嘗試很多次都沒成功.每當我手靠近眼球時,我的眼皮就條件反射地說“別摸我”並立刻拉下大閘.雖然視光師語氣還是客氣,可已是看得出的一臉的不耐煩.當時我就想就不能有個工具幫忙配戴,干嘛花這麼多力氣和時間?

此後我就構想一個配戴隱形眼鏡的工具,而這個工具必需具備戴和脫的功能.想想之後,就構思出下面的這個東西:

它其實很簡單,分2個部分:一個曲線形托盤連接著一個空心棒.棒的末端是個球狀吸頭.有點像實驗室用的滴管(Dropper),分別在滴管是尖嘴,這個是碟頭.

作用很簡單:
配戴時,把隱形眼鏡放在小碟子上,一隻手拿著管子(不用按吸頭),另一隻手撐大眼睛,然後把隱形眼鏡放進眼睛里.曲線形的小碟子可以防止隱形眼鏡輕易滑落,而且手不直接接觸隱形眼鏡,必較衛生.

脫隱形眼鏡時,一隻手先撐大眼睛,另一隻手拿著這個工具,必按著吸頭,再靠近隱形眼鏡,用吸力把隱形眼鏡從眼睛中吸出來(慎防把眼球一齊吸出去!).同樣手不必接觸隱形眼鏡,方便又衛生.

理論很簡單,不知道是否可行.如果可行的話,我很樂意買上一個,免去我脫戴時的不必要痛苦和時間.

* 由於不太會使用產品設計的軟件,制作的圖很粗糙.希望有一天能解決這個問題,還有很多構想想寫下來呢.

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

Uncrossable distance

人類對外太空一直都有很濃厚的興趣,那裡有太多我們未知的迷.我們甚至不斷的在尋找太空的外星生物.經常會有新聞報導說找到哪些類似地球的行星,那里有生物的可能性.聽到後大家都很雀躍,可是一說到距離,就徹底冷卻了.因為它們距離地球往往是幾千,幾萬,甚至幾億光年.像最近NASA發現的最類似地球的行星:喀卜勒22b(Kepler-22b).它距離我們也要600光年,以人類現在的航天技術,根本就無法到達,可能等到地球消失,人類還是到不了.所以除非找到一個更近的星球,或者飛船速度能夠突破性的提升,否則即使是一光年,恐怕也是無可跨越的障礙,迁居外星球怕是遙不可及.

除了不斷研究更快宇宙飛行器,究竟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嗎?我們經常發射探測飛船探索外太空,但畢竟飛行距離有限.如果想以更快的方法去的更遠,不知道可不可以搭個順風車,例如彗星,小行星?不過這些外星石塊的飛行速度也並不是十分快,而且通常也就在太陽系內活動.所以或許我們可以搭乘小行星探索太陽系,要跨出太陽系,恐怕要找其它的方法.

很難相信現在最快的人造飛船竟然是1977年前發射的航海家一號,如今它的速度相當於每秒17公里,而目前己逐漸飛離太陽系.將來的飛船無疑是朝更快的速度發展,速度越快意味著所需的動力越多.或者有一日我們可以完全掌控核動力和太陽能,為太空船提供近無限量的動力,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探索宇宙.

一旦飛船的飛行速度提升到某個程度,讓人類可以快速到達地球附近的行星,例如火星.那裡應該適合發展太空實驗室.即使有大量的核幅射,也不會影響地球.最重要的應該是建立一個機器人工廠,可以製造不同的機器,機械工具.然後可以從地球遙控操作,使各種機器在火星上工作.只要火星上有適合的原材料,甚至可以直接在火星上製造太空船.就好像一個螞蟻群一樣,可以不斷的繁衍.個體雖然簡單,卻可以創造出非凡的東西來.

光速是目前我們認知最快的速度,究竟有什麼東西可以以光速飛行?而光或者某種電波可不可以搭載物質呢?答案是“不”,至少目前是.或者將來我們發現可以利用某種光或電波來搭載物質,以光速或近光速飛行,傳達到遙遠的星球.這種可能性極低,不過至少目前我們己經可以利用電波和外界溝通,如果有“人”回應的話.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樣的事情,應該是非常幸運,又或許是非常不幸.宇宙的探索,其實非常讓人著迷,閒時亂想一通也是挺暢快的.


Travel the UNIVERSE



奇想點:

  • 播種計劃

有一天,人類可以在實驗室複製或培養出人類,於是一項太空計劃開始進行,太空署將這種方法和人類胚胎種子保存在小太空飛行器(太空蟲)中,這些太空蟲會尋找小行星並依附在上面,在太空中四處傳播,期望有一天在遙遠的星球上得到外星朋友接收並繼續繁衍.

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

Water Bubble Show

"水幕" 相信大家聽過或者看過.未看過的可以看這裡

這是一個挺有創意的東西,設在購物商場內一定很吸引眼球,我在香港還沒見過.同樣的概念可以應用在水箱里或者是水族館內.

這次不是水滴從上而下,可是氣泡在水中從下往上走,同樣由電腦程式控制一排的氣管排放出空氣,通過控制排氣管和節奏就能制造出各種文字,圖案.還可以設置一個平面的排氣管,從而制造出3D模型影像.配合上音樂,燈光等其它元素,甚至可以表演一個水幕劇.很適用於海洋公園中.

通常見過的水幕裝置都很大型,實際應當把它們大幅度縮小,小到可以安裝到商店的橱窗上,用來作廣告.也可以互動,比如按一個鍵出一些文字和圖案信息.或者接受SMS,圖像等,然後轉換成水中影像播放出來.

氣泡式的水幕比水滴式好的地方在於,氣泡上升速度相對水滴下降速度慢,所以佔地空間相對較小.不過氣泡在水中通常很不穩定,未必可以保持相同的速度和方向.如何不用空氣,改用塑膠珠又如何呢? 

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

Online Public Printing Services

你家還有打印機嗎?

我家有,就是不印東西!機器久放不用,就壞.打印機就是表表者,因此不知換過多少部了.

可現代人用打印機的機會越來越少了,資訊科技發達,社會主張無紙化,既高效又環保.除非是學生,否則真的沒必家里添個打印機,放著放著變石頭.扔又不是,修又不是.再買新的至少是幾百一千的,算了吧,沒必要.

但有時候你還是有打印的需要,比如填個表什麼的,雖然一年也就幾次,可是臨時沒有打印機是個麻煩,碰上假日又不能回公司印.也有其它商店提供打印服務的,可是不多又貴,收你幾元錢一張,太不合理了.

我相信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有,然後我想為何沒有一個公共服務可以提供打印呢?就像我去7-11買東西一樣方便,只要收費合理,相信還是很多人願意使用,起碼可以省下一部打印機的價錢.

我的想法是這樣,首先,我們可以把要打印的文件上載到服務伺服器,然後得到一組號碼.只要拿著這組號碼到最近的地鐵站或者便利店,那裡有提供這種服務的打印機,輸入號碼,用八達通付錢,馬上就印出來.

像這樣的服務對大眾來說有用,但會賺錢嗎?打印機使用率高,質素肯定要好,要不然維修費一定很貴.網上保安也要做好,以防客戶資料丟失.當然最好可以做到多元化打印服務,像印圖片,明信片,貼紙等.

可以預計將來家庭打印已經不是必需品,什麼樣服務可以取代呢?不妨想像一下~


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

Infrared touch screen

5年前我跟當時的老闆說,我有個想法可以把沒有touch功能手機變成有touch功能(當時還沒有那麼多觸屏手機).原理很簡單,就是弄一個四方格,一邊為紅外線發射器,另一邊為接收器,比如,左邊和上邊發射,右邊和下邊接收.這樣手指進入方格,擋住紅外線信號接收時就可以計算出觸摸位置.

這樣的東西有什麼好處呢?因為其它觸屏技術早就有了.當時認為一個是這樣的設計成本應該較低(不過好像不是),另外可以進行Multi touch.還有一個就是可以遙控,也就是紅外線方格可以和顯示屏分開.像可以應用在服裝店櫥窗外,遙控瀏覽店內服裝資訊.

當時覺得這原理很簡單,應該有很多人想到,而且我當時還寫了proposal去美國的一個發明機構,但因為要交費用,所以沒有再継續下去.可是當觸屏手機越來越多時,也沒見這設計面世,估計設計上有什缺陷,或者不如其它的觸屏技術.

沒想到最近看到一則新聞,有個大學研究就推出了這樣的一個產品,而且他們還想到應用在3D觸控上,只要加多2個平面就可以.(可惜的是我已找不回那個新聞),不過再從網上搜尋了下,像這樣的設計已經有好多,而且已在應用.所以說Idea worth nothing,實現才是王道!!

有關紅外線觸屏的原理 (source: Touch Screen Middle East)


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

Web 2.0 Music Community

我不懂音樂,也不會樂器.但在大學時期,當時Youtube開始盛行,突然有一個和音樂有關的idea.當時有想過作為其中的一科的Project,不過因為技術要求方面過高,最終放棄了.

即使幾年之後的今天,要實現也不見得容易.

這個idea是要建立一個網絡音樂平台,讓全世界的音樂人和觀眾都可以參與到其中,共同創作,共同分享,激化更多的創作,真正達至音樂無邊界.要達到這個目的,這個平台必須具備以下幾種主要功能.

1 創作
作曲,作詞,編曲等等是音樂制作的環節,所以必需有一整套音樂online創作軟件提供.而且必需多元化,比如各類型的樂器模擬,不同樂譜的寫作,大量的音效(用戶可以自己上載),等等.創作完的作品可以儲存,播放,分享/發佈,共同修改.

音樂創作中使用的樂器往往不能用電腦keyboard來代替,所以有必要整合一套完整電子樂器制式,然後可以開發出不同的電子樂器,只要一接上電腦usb,就可以彈奏,創作.

2交流
在以上的創作中不同的音樂人可以各揮所長,互相合作,共同創作.另外一個交流的重要功能是提供virtual band room.各地的音樂人可在家中組成一隊樂團,通過音樂平台,電子樂器再配合web cam就可以共同演奏.而且可以把過程記錄,甚至開放給其他用戶進入live band room欣賞.

3發佈
創作和交流過程中完成的作品,可以在音樂平台上發佈,讓用戶下載,作者可以選擇收費或免費下載.而且還可以透過不同渠道發佈,可以發唱片,制作MV,舉辦演唱會(包括網上演唱會)等.

在現實生活中,一隊樂團常要為租場地而煩惱,而且花費不輕.各地的音樂人因為地理,語言限制也很少能夠互相交流.普通人即使有才華,如果想成為歌手也並不容易,因為進入行業的門檻太高.因此這個平台的構想就是解決以上的問題.在網絡配套較成熟的今天,這樣的構想也許可以實現.

最近在各地盛行的電視音樂比賽節目讓我們發現,還有很多有才華,有實力的歌手們待發掘.當他們被發掘出來時,樂壇似乎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.

我們需要多一點樂壇,少一點娛樂圏